电影

从此隔海相望

时间回到1990年的都柏林。格伦·汉塞德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,他家后院堆满各种自行车的构架,所以乐队就叫“构架”(The Frames)。约翰·卡尼是乐队的贝司手,除了排练和演出,他还会帮乐队拍音乐电影,有时拉着格伦拍恐怖或搞笑的短片。乐队发展很顺利,也拿到了唱片合约,但20岁的卡尼决定退出乐队,如果一直呆在舒适区,他担心自己不会再去尝试新的可能,而他能确定自己更喜欢影像的世界。

2004年的某一天,卡尼在咖啡馆写了《曾经》的大纲,这是一个街头艺人偶遇卖花女的小故事,情节都是一些小情绪、小感伤,几乎没有戏剧冲突,只是两个失败者互相抚慰。卡尼还没想好怎么拍,独立制作的唯一优势可能就是没有时间压力,就像海边的帆船,需要等风来。

卡尼想找希里安·墨菲,之前他们合作过《叛逆边缘》,如果他能出演也比较容易找投资。但希里安觉得自己的嗓音会毁掉这部电影,他强烈建议格伦来演,因为格伦不是演员,由他来诠释街头艺人会更加真实。

在一次聚会上,格伦把玛琪塔介绍给卡尼,她是格伦去捷克巡演时认识的,当时两人正在热恋,并组成“甜蜜季节”(The Swell Season)组合做演出。卡尼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,这正是《曾经》最需要的,尽管他们都不是职业演员。格伦正在给影片写歌,他没想过演这个角色,最后他答应试试,如果觉得不行就立即终止。

剧组没有申请拍摄许可,所有街头场景都用长焦偷拍;室内戏大多在朋友的家里拍,比如派对场景就是格伦的家,第一位唱歌的女士是格伦的妈妈;几乎所有场景都用自然光,他们没钱打灯;没有后勤保障,咖啡都得自己买,偶尔吃顿披萨;花销最大的是起重机租金,片尾从她家窗口向外退出的镜头花了2500英镑。

10万英镑的制作预算,12人的迷你剧组,不够专业的摄影机和录音设备,看起来像是业余爱好者自己拍着玩的,欧洲各大电影节先后拒绝了《曾经》,发行商也没什么兴趣,最后只有爱尔兰唯一具备市场功能的戈尔韦电影节抛出橄榄枝,而圣丹斯电影节的高级策划约翰·尼尔正好看到了《曾经》,他问卡尼想不想把影片放进圣丹斯的竞赛单元。

如果做好了准备,绝境中偶尔就会出现新机会。《曾经》在圣丹斯大获好评,最终拿下世界电影观众奖。哥伦比亚唱片旗下的Canvasback音乐开始在各种平台推广电影的原声带,而福克斯探照灯公司以50万美元的价格拿到发行权,并为它制定非常独特的营销策略:《曾经》在北美的艺术影院上映,格伦和玛琪塔在放映后进行现场演出,这个形式远远超越了电影+音乐。

最终,《Falling Slowly》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并最终得奖。在柯达剧院,玛琪塔弹着钢琴,格伦仍然弹着那把破吉他,这是他们第一次站上如此浮华的舞台,《曾经》和《Falling Slowly》一起冲上巅峰。

如果爱尔兰电影局没有提供制作预算,如果男女主演的歌声不够感人,如果影片没有参加戈尔韦电影节,如果尼尔没有碰巧看到它,《曾经》可能会在任何一个环节止步不前。卡尼导演最初只是想在都柏林的影院放映,做成DVD卖给构架乐队和甜蜜季节组合的歌迷,即便他们去圣丹斯,也是前订好了回程机票,后来他们支付了高额的改签费,以便参加颁奖礼。

没有人预料到《曾经》能走这么远,也没想过它会变成一个传奇:鲍勃·迪伦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巡演时邀请构架乐队当开场嘉宾;格伦和玛琪塔后来虽然分手了,但甜蜜季节组合仍然在巡演;所有电影主创都对改编音乐剧持保留态度,但全新阵容的音乐剧最终登上了百老汇舞台,并拿到8个托尼奖。

《曾经》其实是一个关于暧昧的故事,她没有说出“我爱你”,他决定去伦敦找前女友,他们可能从此在对方的生活中消失,但他们肯定会偶尔想起对方,即使隔着山海,以及余生。

是猎人还是猎物?

1981年8月1日凌晨,专门播放音乐录影带的MTV电视频道横空出世,它播放的第一支作品就是The Buggles的《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》,似乎在预言视觉文化将要改变音乐业,甚至影响整个娱乐产业。但它库存的MV只有100多支,很难应付24小时播放,所以它决定免费为歌手录制MV。即便不是预言,也是极强的行动力。

MTV迅速风靡,但有的音乐家并不满足,比如迈克尔·杰克逊,他想跟电影导演合作,把MV直接拍成短片电影。当时《颤栗》专辑已经卖了近一年,有两首歌拍了MV,但《颤栗》还没拍,迈克尔找到约翰·兰迪斯,他很喜欢《美国狼人在伦敦》,他迫切想变成一个怪物。

《颤栗》制作费高达50万美元,是当时普通MV的十倍,CBS不想掏这笔钱,专辑销量很高,没必要再拍第三支MV。兰迪斯和制片人想到一个在当时比较激进的办法:拍摄MV的同时拍摄制作花絮。为了拿到这部时长一小时影片的播放权Showtime和MTV各付了25万美元,而CBS则在旗下电视台免费分发,《颤栗》几乎覆盖了所有屏幕,后来这支影片还制成家庭录影带,销量超过900万份。

MV迅速风靡,不仅成名导演参与制作,更多新导演着手尝试革命性的视听语言,比如大卫·芬奇,他为麦当娜拍的MV《表达自己》,直接与经典科幻电影《大都会》相勾连。当时福克斯急着拍《异形3》,但雷尼·哈林和文森特·沃德先后退出,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导演人选,干脆就让芬奇去拍外太空怪兽。

进入新世纪以后,好莱坞制片厂日渐保守,而奈飞趁机疯狂扩张,并努力推动独立制片、话题性和点播率进入良性循环。仍以芬奇为例,他是最早与奈飞深度合作的,执导《纸牌屋》、监制《爱死机》,后来他终于拍出传记电影《曼克》。它和斯科塞斯的《爱尔兰人》或阿方索的《罗马》一样,都是导演很想拍、但不可能通过制片厂绿灯会的项目。

不管是奈飞还是迪斯尼、亚马逊,流媒体公司正在全面拥抱独立制片,并试图打上各自的烙印。而不管市场如何变化,新导演始终很抢手,格兰特·辛格很快脱颖而出。

辛格拍过很多MV,他很清楚那只是帮歌手展示音乐,而他最想做的是把《冷血动物》拍成电影。这是一个背负原罪的外来警探侦破本地凶案的故事,警探汤姆这个角色,制片人莫莉最先想到的就是本尼西奥,尽管他对剧本出名的挑剔,拍《边境杀手》的时候他经常在现场改台词,改好才肯拍,莫莉不觉得这是坏事,而且她已经想好对策,只要他肯拍。

本尼西奥喜欢这个剧本,而且他说有一些新的想法。莫莉立即安排他和辛格等人一起开会,当时正好新冠肺炎大流行,有大把时间讨论和修改。本尼西奥确实非常投入,他们一起调整剧本,丰富不同角色的细节,后来辛格把他列为第三编剧。

《冷血动物》从一桩凶杀案出发,警探汤姆层层拨开复杂无序的线索,同时慢慢陷进泥潭,但他最终拔掉了犯罪集团。作为导演处女作,这部犯罪惊悚片别具一格,推理部分从容不迫,动作场面干脆利落,凌厉的剪辑配合音响设计效果加倍。其实影片暗藏了辛格的很多思考,比如他设置死者是白人女性,两位警探分别是拉丁裔和黑人,他们对抗的是以白人警察为首的犯罪系统。

本尼西奥的表演炉火纯青,警探汤姆看起来捉摸不透,他花巨资购买感应式水龙头,怀疑装修工人和妻子有外遇并恶狠狠地威胁,等等,这些细节与剧情关联并不紧密,却是非常固执的存在,它们让观众更觉得汤姆是鳄鱼,一旦咬住猎物就不会松口。

汤姆就像猎人追入丛林,他可能找不到出路,可能遭到猎物反扑,但他无法停止。猎人和猎物,总有一个会先倒下,这是宿命。

爱到飞蛾扑火

荷兰导演保罗·范霍文2021年推出《圣母》,这个17世纪修女的同性恋故事引来各种争议,甚至有宗教团体直接冲到纽约电影节现场抗议。范霍文批评好莱坞转向清教主义,他怀念那个情色惊悚片生机勃勃的时代。

时光回到1980年代,制片厂正在着力推动情色惊悚片,它强调肉体快乐与危险并存,并且把犯罪片浪漫化,这个黑色电影的分支有机会吸引更多的观众。市场很快迎来第一个巅峰,《致命诱惑》制作成本1400万美元,全球票房超过3.2亿美元,是1987年的全球票房冠军。

当时兰辛和斯坦利组建了独立制片公司,他们觉得迪尔登制作的短片《转移》很有潜质。很多女性有过被男性拒绝的痛苦经历,兰辛判断它能让观众产生共鸣,但他们两次游说派拉蒙都遭到拒绝。

迪尔登写出《致命诱惑》剧本。亚历克斯迷上了丹,她不接受两人只是外遇关系,如果不能全部得到他,她将摧毁他的全部。派拉蒙的制作主管道恩扔掉了剧本,没有人会在乎丹的命运。

无论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,电影总是从被拒绝或被折磨开始的。

不止是约翰·卡朋特,很多导演推掉了兰辛的邀请,德·帕尔马曾经对其中一个包含较多恐怖元素的版本感兴趣,但他不能接受道格拉斯当主演。英国导演阿德里安·莱恩刚拍过《九周半》,影片的美国版本被删得乱七八糟,但欧洲上映的原版大受欢迎。他喜欢这个被抛弃的女人夺回男人的故事。

早在在1975年,道格拉斯就因制作《飞越疯人院》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奖,他也演过电影和剧集,但没有人认为他有票房号召力。只有兰辛和斯坦利始终坚持他最合适,不管筹备如何艰难,他们从未想过其他人选。

很多女演员婉拒了邀约,她们不想在银幕上挥舞刀子,简直就是对女性的妖魔化。已经三次提名奥斯卡影后的格伦·克洛斯表现出兴趣,但道格拉斯觉得她就像是清教徒,怎么可能做到把宠物兔子扔进锅里煮?

克丝蒂·艾莉来试镜的时候带着一盘录音带,能听到女人哭着乞求男人,乞求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。这是真实发生的,那个男人是她丈夫帕克。后来艾莉决定出演NBC剧集《欢乐酒店》,但她授权莱恩导演可以使用录音带。影片中亚历克斯那段独白和它几乎一字不差。

不抱期望反而等来了惊喜,格伦正式决定出演,但她想做的更多。迪尔登综合不同人的经历创作出亚历克斯这个角色,但剧本并没有为她的行为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撑。格伦和心理医生一起讨论,努力丰富这个角色的背景故事,他们认为她小时候可能是乱伦关系的受害者,可能存在边缘性人格障碍,这些导致她最终做出极端行为。

浴室里,亚历克斯举刀刺向贝丝,丹听到异响冲上楼,把她死死摁进浴缸,最终贝丝开枪射杀她。女性闯入者受到家庭中女性守护者的致命惩罚,出轨男人获得解脱和谅解,女权主义者和影评人纷纷批评这个结局。但它却是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的。

甚至也可能是符合当下的价值观的。

之前影片有过另一个结局,亚历克斯自杀,陷害丹是凶手,后来贝丝发现了证据。但参加试片调研的观众希望丹能回归家庭,憎恨亚历克斯,希望她受到惩罚。格伦极度抵触,她觉得亚历克斯是被自己困住的,而新结局把她变成了精神病患者。

但他们最后还是接受了派拉蒙重拍的要求,让结局转向心理惊悚片。因为观众需要宣泄,所以再次退回熟悉的好莱坞套路。

《致命诱惑》提名六项奥斯卡,道格拉斯没有提名,但他凭借《华尔街》拿下影帝。五年后,他和莎朗·斯通联袂出演范霍文导演的《本能》,那是情色惊悚片第二个、也是最后一个高峰。

【根据IMDB的统计数据,在1990年代,含有性爱场面的电影所占比例将近1.8%,进入2010年代以后,影片上映数量增长四倍,但含有性爱场面的电影比例已降至1.2%。】

因为他们彼此相爱

2020年柏林电影节结束之后,导演佩措尔德和宝拉·比尔一起去巴黎宣传《温蒂妮》,当时新冠疫情已经蔓延,他们在关掉音乐的餐厅里听到马克龙在电视上宣布,第二天完全封锁。

他们立即决定逃离巴黎。带着发行商赠送的侯麦电影套装回到柏林时,他们感染了新冠,这段经历就像发烧时做的梦。

看侯麦电影时佩措尔德回想起自己走进山火肆虐之后的森林的感受,没有风,没有生物,什么都没有,如死亡般沉默,他决定在这个背景里探讨爱和暴力的关系和变化。

佩措尔德很快写出《红色天空》的剧本,影片在德国东部波罗的海沿岸拍摄,当年导演茂瑙就在附近拍完了表现主义经典恐怖片《诺斯费拉图》。

《红色天空》开场就像恐怖片,两个年轻人开车进入森林,汽车突然抛锚,他们抄近道去林中小屋,四周充斥着奇怪的声音,怪物就是山火,它尚未现身。

莱昂因为屋子凌乱生气,因为隔壁房间传来恣意呻吟生气,他否定一切并迁怒于人,因为小说《俱乐部三明治》写得很差,他焦灼地等待编辑赫尔穆特的评价。

他们是闯入者,但娜嘉并不介意,她物质和精神都是自由的,不需要依附任何人。她和菲利克斯成为朋友,虽然他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空虚,但他发现了爱情。他和维德就是佩措尔德关于爱的表达。

莱昂就像刺猬,而娜嘉就像海洋,包容他无法控制的焦虑,她知道他内心和少年一样脆弱。但她不能说谎,看完小说直接说很不好,莱昂顿时愤怒了,一个卖冰淇淋的女服务员懂什么文学。

指导演员排练时,佩措尔德突然意识到莱昂身上有自己的影子,当年他拍第二部电影《自由古巴》也曾迫不及待想展示,现在他知道那是虚张声势。

晚餐时莱昂意外得知娜嘉是文学女博士,与赫尔穆特对话时她提到克莱斯特的小说《智利地震》,它探讨灾难与宗教的关系,以及人类面对灾难如何自处,《红色天空》仍然在延伸这个主题。

之后娜嘉朗诵海涅的诗《阿斯拉》,两遍。这是影片最迷人的时刻之一,而另一处是他们爬上屋顶,在幽蓝色的凌晨眺望,不远处的天空越来越红。

菲利克斯和维德被山火吞没,他们拥抱着死去,如同庞贝古城里拥抱了八千年的恋人。佩措尔德不认为大火从东方或西方来,它来自资本主义自身,他们遇到的问题终将是所有人会遇到的问题。

莱昂推翻了自己,他写出新的小说,封面将是菲利克斯的遗作,是他在海边拍下的娜嘉的背影。这个想法脱胎于法国艺术家苏菲·卡尔的录像作品《看海》,似乎也与杨德昌的《一一》遥相呼应。

然后莱昂与娜嘉重逢。他之前的敌意,源自对她的爱意。

那些中产阶级的小念头

《阿甘正传》的片头是白色羽毛优美地飘落在阿甘脚边,他出人意料地掌控了完美人生,羽毛在片尾再次升空,乐观向上的精神与199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相互映衬。但物质主义泛滥之后,终将陷入精神空虚的困境,《美国丽人》能拿下奥斯卡,就是因为它撕碎了中产阶级的幸福伪装。

“美国丽人”是个玫瑰品种,它娇艳欲滴但根部容易腐烂,就像住在郊区的中产阶级的人生,外表的光鲜之下充斥着各种不堪。莱斯特家大门和和卡洛琳的玫瑰一样鲜红,而红色大门在电影里通常代表着恐惧。

开场莱斯特就自述将在一年后死去。性幻想、大麻或健身能带来生理的快感,但他内心已死,不仅是他,影片中出场的中产阶级,都像是想方设法保持鲜活的行尸走肉。

死亡与同性恋是编剧艾伦·鲍尔的创作母题。姐姐开车送他去上课的路上遭遇车祸去世,他备受幸存者内疚的折磨,后来他向母亲出柜,却获知死去的父亲可能也是同性恋。生活的荒诞常常超越剧情设计,鲍尔用轻喜剧来包装《美国丽人》,比如莱斯特对安吉拉逐步升级的性幻想。

斯皮尔伯格觉得鲍尔的剧本非常棒,但不适合他。后来他想起在伦敦看过的音乐剧《奥利弗!》,直觉告诉他萨姆·门德斯是合适的导演人选。有的电影注定是为特定的人而存在的。

门德斯从小跟着妈妈长大,后来执导了很多关于破碎家庭的戏剧,这也是他接受邀请的原因之一,《美国丽人》就像他最喜欢的《德州巴黎》,都是关于陷入困境和尝试逃脱的故事。

这是门德斯第一次执导电影,他不熟悉美国郊区生活,但他迅速适应了好莱坞。凯文·史派西从来是顶级演员,他和门德斯一样喜欢即兴表演,现场经常迸出各种火花。比如他用遥控车“攻击”卡洛琳就是突发奇想,安妮特·贝宁的惊诧和气恼很真实。

《美国丽人》充满了中年人必然的绝望,而瑞奇和珍妮则代表着新的希望,他们不想被日常世界吞噬,哪怕被认为是怪胎。如果仔细观察,会发现珍妮的化妆越来越浅,这是门德斯导演特意设计的,随着她和瑞奇相互认同,她不需要伪装成熟的眼影和唇膏。至于乐衷于散发性魅力的金发安吉拉,她终将意识到自己的空洞和乏味。

瑞奇让珍妮看他拍过的最美的事情:即将落雪的下午,一个塑料袋在风中旋转,整整十五分钟,这让他感受到生命的力量。这个场景也是《美国丽人》的灵感之源,当时鲍尔在世贸中心广场遇到风中飞舞的塑料袋,它很简单,就像理想一样有诗意。

《美国丽人》是莱斯特的死亡之旅,在黑暗中,观众与他一起在生活的泥潭中苦苦跋涉,但是,丧钟为谁而鸣?

没有结果,就是结果

海斯法典把电影定位为大众的娱乐,负有特殊的道德责任,必须加以限制。它对制作者提出原则性的约束,设定12条禁令,以保证电影的纯洁性。从1930年代起,海斯法典笼罩了好莱坞30多年,直到1968年实施电影分级制才逐渐被废止。

好莱坞的本质是造梦机器,要让观众获得最大化的满足,加之不断扩张的政治正确,整体而趋于保守。不难发现,海斯法典的条条框框仍在影响电影的创作,尤其是票房为王的当下,这种趋势变成全球化的制约,并不止于好莱坞。

比如罪犯最终要被制裁。除了《黑色大丽花》、《十二宫》、《杀人回忆》等少数几部电影,绝大部分犯罪类型片都在制造命案必破的幻觉。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英国凶杀案的破案率为85%,法国为80%,美国不到62%。

跟踪采访犯罪调查组一年之后,法国女作家宝琳·盖纳写出畅销书《18.3》,导演多米尼克选取其中一个故事,拍出《十二日的夜晚》。它突破了枷锁。

女孩克拉拉回家路上被陌生人活活烧死,队长尤汉和老警察马尔索搭档调查。现场勘察、告知家人、搜集线索、内部讨论等等,影片全面展示办案的繁琐流程,关于警察的细节丰富而真实:有人因为打印机坏掉情绪失控,有人决定离婚,有人因为观点不同怒目相视。

《十二日的夜晚》延续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。它曾经推动和促进了法国新浪潮和新好莱坞,虽然早已被类型片——尤其是追求刺激的犯罪片——拒之门外,但它仍然零星地闪着光,比如宁瀛的《民警故事》、FX电视台剧集《盾牌》,还有这个未能结案的故事。

多米尼克采用《公民凯恩》剥洋葱式的叙事结构,随着尤汉和马尔索不断走访,克拉拉逐渐立体起来。父亲认为女儿对感情态度谨慎,好友娜妮说克拉拉很善良,警方先后找到四个男性嫌疑人——他们都与克拉拉上过床,他们都是厌女主义者,他们都有不在场证明。

就连警察也把克拉拉被杀与私生活放纵关联起来,尤汉反对这种关联,但他也不知不觉陷入受害者有罪的逻辑,直到娜妮在他面前崩溃大哭——克拉拉被杀,不是因为她跟男人上床,是因为她是个女人,她无力对抗罪犯施加暴力。

三年后,女法官请尤汉重启调查,警队来了新女警,两位强大的女性带来新的希望。他们终于发现新的嫌疑人,但他只是执迷于克拉拉之死的精神病患者,案发当天在医院。

尤汉终于冲出了笼子,他在铁十字山坡度11%的山顶,他舒展地摇车,身后风景如画。就像每个刑警迟早都会遇到他生命中的悬案,尤汉永远不会忘记克拉拉的死亡,他继续侦破其它案件,都是为了她。

没有结果,就是结果。这似乎也是一种理想主义。

没有奈飞就没有《罗马》

2017年,奈飞试图用奉俊昊《玉子》挑战规则,戛纳保留了它的参赛资格,但很快规定参赛影片必须在法国公映。法国的流媒体窗口期是36个月,影院上映后三年奈飞才能提供点播服务。这是一条死胡同。

奈飞被传统影院抵制,正是因为它谋求改变规则,但它已经得到不少导演的支持和认同,因为他们将有机会制作电影院无法看到的电影。

十几年后,阿方索再次回到家乡墨西哥拍电影,这次是奈飞投资,制作预算1500万美元。他想让全世界观众都能看到他的墨西哥记忆,不用再等当地发行商引进。

而最根本的原因是,没有哪家电影公司会投资一部非英语、非商业类型、非职业演员出演的黑白电影。除了奈飞。

阿方索不想用电脑特效,但墨西哥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街道,后来剧组找到巨大的空地,用水泥和木材复刻了1970年代的路口。索菲亚的房子也是偶然遇到的,阿方索的亲朋好友从各地运来他记忆中的家具。

由于阿方索严格保密,拍摄经常陷入混乱,演员从未见过完整剧本,到现场才知道当天要拍什么,而他们基本都是非职业演员。但这正是阿方索想要的氛围,因为混乱才是生活的真实底色,而且他有把握能控制好。

女佣克莱奥纯真善良,她深爱着雇主家的四个小孩,孩子们也爱她,他们之间没有阶级差别。但成人世界有,安东尼奥与她界限分明,而索菲亚和她相互怜惜,她们都被男人抛弃,她们互相扶持,像家人那样。

微观生活是宏大叙事的根基,《罗马》同时充满了历史的细节,比如石块被震落在婴儿保温箱上面,比如克莱奥聊天时知道妈妈的土地被政府征收,比如学生躲进家具店但被围追的军警近距离射杀。

不管是个体的苦痛还是时代的阵痛,不管是火灾还是被镇压的运动,阿方索始终保持克制,他让观众沉浸在过往时空,但又用各种方法剥离情绪。不介入,不评判,单纯静观其变。

《罗马》无法参加戛纳,转战威尼斯拿到金狮奖,接下来它将代表墨西哥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争。奥斯卡才是奈飞的图谋。

绝大部分院线拒绝《罗马》,大概只有250家影院参与放映。但毫不意外地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,阿方索获得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摄影奖,投入2500万美元行销费用的奈飞,没能拿回它期待的最佳影片奖。

除了奈飞之外,没有人知道《罗马》创造了多少点播,而根据业内人士评估,《罗马》如果以传统方式发行,将可能拿到1000万美元的票房,这才是奈飞吸引阿方索和越来越多导演的最根本原因,因为电影公司几乎不会投拍这种没有票房预期的项目。

如果没有明天(下)

杰克·华纳厌恶《邦妮和克莱德》。看初剪版本之前,杰克就警告比蒂,如果看片的时候他去上厕所,这个片子就完了。结果他去了三次。

比蒂争辩说它致敬华纳的老黑帮电影,杰克不吃这一套,他指着远处的水塔问知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——镌刻着WB的华纳水塔是好莱坞权力的象征,比蒂故意气他,说上面是我名字的缩写。

《邦妮和克莱德》没能排进华纳的夏季片单,比蒂担心它会没有明天,甚至想买回去自己做,再次遭到了嘲笑。此时杰克忙着处理华纳的股权交易,比蒂趁机在发行部和宣传部乱窜,想方设法推着他们推广影片。

8月4日,影片在蒙特利尔电影节首映,作为现场唯一的美国媒体,《纽约时报》影评人克洛瑟无视观众起立鼓掌的反应,痛斥影片是廉价无耻的闹剧。这个评价就像当头一棒。

“他们年轻,他们漂亮,他们杀人”,华纳宣传主管莱德勒设计的宣传语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,同时影片迎来各种负面评价:《新闻周刊》影评人摩根斯特恩认为它是拍给愚蠢观众看的肮脏的暴力电影;《时尚先生》刊发《请真实的华伦·比蒂闭嘴》,文章冗长而无聊,似乎在报复比蒂不配合他采访……面对离经叛道,大部分影评人的本能反应是批评,甚至扼杀。

只有《芝加哥太阳报》不吝称赞,年轻的影评人罗杰·伊伯特认为它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,预测它将成为六十年代的标志性影片。他是对的。
有趣的是,摩根斯特恩重看影片后否定了自己,但当时已经付印无法撤稿,于是他说服了编辑,在第二周撰文承认之前观点错误,并对影片赞不绝口。

秋天快结束的时候,《邦妮和克莱德》也按计划结束了放映,但电影引起的风潮并没有结束。影片在世界各地大受欢迎,女孩们学唐纳薇带上贝雷帽、穿薄毛衫和膝下半长裙,著名影评人保利娜·凯尔在《纽约客》发表长文,坚决支持这部新型的美国电影,最初持批评态度的《时代》杂志把12月封面留给它。

1968年2月,《邦妮和克莱德》重返影院,后来影片提名10项奥斯卡,并拿到最佳女配和最佳摄影,保守的电影工业虽然不太情愿,但还是尽可能地接受了它。

这部亡命之徒电影极大地影响了审查制度,血腥暴力和反抗权力受到年轻观众大力追捧,它不曾预料、但已经诱发了好莱坞的革命,被电影史誉为新好莱坞的开端。

在不太远的将来,比蒂凭借《烽火赤焰万里情》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,汤恩写出《唐人街》和《碟中谍》,本顿自编自导《克莱默夫妇》,纽曼写出《超人》,而那个给唐纳薇拍照的柯蒂斯,他在30年后拍出《洛城机密》。

如果没有明天(中)

邦妮烈焰红唇的大特写,《邦妮和克莱德》第一个镜头就突破了好莱坞的传统。阁楼上赤裸的邦妮百无聊赖,愤懑自己被困在这里。发现有人想偷车,逆光中她套上米色连衣裙往楼下冲去。她不放过任何可能,只要能摆脱这种一眼就看到尽头的人生。

用现代的语言来说,克莱德很擅长侧写——他了解这个小镇姑娘内心的压抑,以及对突破的渴望。这也是他了解的自己,他随机偷车或抢劫,同样是为了摆脱空虚。

他们是同路人,所以一见钟情。但这是一张单程车票,有去无回。

克莱德有枪,目睹他抢劫和偷车,邦妮毫不犹豫跟他走。但他坚决拒绝了她疯狂的求爱。没有明确表现克莱德的生理障碍,但观众能感受邦妮对未来的怀疑。

是继续走,还是回镇上,这是个选择。

此时影片刚开始十几分钟,从来没有哪部电影如此急促地推进剧情,矛盾的核心是他们已经相爱,但他们将无法亲密。

沃伦·比蒂前后被十几个导演拒绝,最后他找回了阿瑟·佩恩,并答应分给他10%的利润。与此同时,比蒂让纽曼和本顿修改剧本,改掉克莱德同性恋的设定。编剧直接把克莱德改成性无能,这个改动极具张力,但佩恩不满意,甚至准备退出制作。

罗伯特·唐恩被请进剧组改剧本。作为剧本医生,唐恩增加了很多现实感的细节,比如莫斯遭遇银行门口没有车位,结果被困在停车位里,克莱德被迫从抢劫犯升级为杀人犯。只用一场戏,就把他们推上亡命之路,既有现实的荒谬,又有宿命的悲哀。

唐恩从片场一直工作到后期制作,成功地把感情关系凝聚在邦妮和克莱德身上;原剧本他们先去探望邦妮妈妈,改成无意中绑架了殡葬师,导致邦妮情绪崩溃,强化她探望妈妈的动机;把邦妮见到妈妈的欢乐时刻改成妈妈粉碎邦妮回家的幻想,她彻底无路可退。

同时满足制片人和导演的需求并不容易,但唐恩擅长此道,虽然影片中他只署名特别顾问,但他后来写出了《唐人街》,这是后话。

在看《邦妮和克莱德》之前,观众知道这对雌雄大盗终将死去,真正的悬念是他们的情感是否被认同——看到机关枪下他们如同舞蹈般的死亡,观众内心是感伤的,但很快就会质问自己,怎么开始同情抢劫杀人犯了?

如果没有明天(上)

进入1960年代以后,传统好莱坞逐渐被市场抛弃了,巨资拍摄的史诗片或歌舞片也经常票房失利,而那些看起来很粗糙的欧洲电影正在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。

《时尚先生》艺术总监罗伯特·本顿和编辑大卫·纽曼经常去艺术影院追看《精疲力竭》、《朱尔与吉姆》等法国新浪潮作品,这些电影的剧作和制作与好莱坞截然不同,就像一个全新的世界。

他们还不是电影人,但他们很想写剧本。本顿想起大萧条时期德克萨斯老家的雌雄大盗,克莱德和邦妮抢劫银行,其实也是对抗主流价值。人们濒临破产,如果无法继续支付贷款,邪恶的银行就会收回房子——抢银行就像帮他们出口恶气。雌雄大盗最后死于警察的围捕,挑战当权者通常都是这样的结局,本顿和纽曼觉得他们很有人性的张力。

《邦妮和克莱德》初稿剧本被送到特吕弗的手上。特吕弗喜欢这个纽约来的礼物,双方也聊过几个来回,但他最后还是决定去拍他的第一部彩色长片《华氏451》。特吕弗把剧本拿给好朋友戈达尔看,但他想把故事改到日本,把两个主角改成青少年,很显然,戈达尔并没有尝试去真正了解这个故事。

巧的是,沃伦·比蒂正好在巴黎和特吕弗吃晚饭,他想制作一部法国传奇女歌手伊迪丝·琵雅芙的电影,特吕弗导演,他的女朋友卡伦主演。特吕弗兴趣不大,但他强烈建议比蒂把《邦妮和克莱德》拿到手。

除了演戏和花边新闻,演员比蒂一直想尝试电影制作。《风流绅士》最早就是比蒂的创意,他和制片人费尔德曼去Bitter End酒吧找伍迪·艾伦,让他写这个性瘾喜剧,还答应让他演个角色。伍迪每次修改剧本都给自己加戏,比蒂的戏份则不断收缩,再加上卡伦没当成女主角,比蒂一气之下离开剧组,连署名都没有。

沃伦·比蒂决定制作《邦妮和克莱德》,这次“我要掌控一切”。比蒂一回到美国就联系了本顿,后来在纽约本顿家里一口气看完剧本,他很喜欢这个弹痕密布的结局,最后用75000美元买下了剧本的版权。

拍电影需要钱,比蒂去找华纳兄弟的总裁杰克·华纳。杰克既喜欢又有点害怕比蒂的疯狂,每次见他都坐在巨大办公桌后面,以免他直接扑过来。据说比蒂跪在地上恳求杰克投拍《邦妮和克莱德》,场面相当有趣,后来不断有记者向比蒂求证,他既不承认也不否认,偶尔说“可能吧”。

杰克觉得黑帮片早已过时,但又不想放弃比蒂,最后杰克拿给比蒂一份合约,片酬20万,毛利润40%。好莱坞不存在净利润,而杰克觉得这个项目可能连毛利润都没有——既然是空头支票,那可以尽量慷慨。

《邦妮和克莱德》是沃伦·比蒂第一次当制作人,他并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好莱坞最成功的制作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