杰克·华纳厌恶《邦妮和克莱德》。看初剪版本之前,杰克就警告比蒂,如果看片的时候他去上厕所,这个片子就完了。结果他去了三次。
比蒂争辩说它致敬华纳的老黑帮电影,杰克不吃这一套,他指着远处的水塔问知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——镌刻着WB的华纳水塔是好莱坞权力的象征,比蒂故意气他,说上面是我名字的缩写。
《邦妮和克莱德》没能排进华纳的夏季片单,比蒂担心它会没有明天,甚至想买回去自己做,再次遭到了嘲笑。此时杰克忙着处理华纳的股权交易,比蒂趁机在发行部和宣传部乱窜,想方设法推着他们推广影片。
8月4日,影片在蒙特利尔电影节首映,作为现场唯一的美国媒体,《纽约时报》影评人克洛瑟无视观众起立鼓掌的反应,痛斥影片是廉价无耻的闹剧。这个评价就像当头一棒。
“他们年轻,他们漂亮,他们杀人”,华纳宣传主管莱德勒设计的宣传语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,同时影片迎来各种负面评价:《新闻周刊》影评人摩根斯特恩认为它是拍给愚蠢观众看的肮脏的暴力电影;《时尚先生》刊发《请真实的华伦·比蒂闭嘴》,文章冗长而无聊,似乎在报复比蒂不配合他采访……面对离经叛道,大部分影评人的本能反应是批评,甚至扼杀。
只有《芝加哥太阳报》不吝称赞,年轻的影评人罗杰·伊伯特认为它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,预测它将成为六十年代的标志性影片。他是对的。
有趣的是,摩根斯特恩重看影片后否定了自己,但当时已经付印无法撤稿,于是他说服了编辑,在第二周撰文承认之前观点错误,并对影片赞不绝口。
秋天快结束的时候,《邦妮和克莱德》也按计划结束了放映,但电影引起的风潮并没有结束。影片在世界各地大受欢迎,女孩们学唐纳薇带上贝雷帽、穿薄毛衫和膝下半长裙,著名影评人保利娜·凯尔在《纽约客》发表长文,坚决支持这部新型的美国电影,最初持批评态度的《时代》杂志把12月封面留给它。
1968年2月,《邦妮和克莱德》重返影院,后来影片提名10项奥斯卡,并拿到最佳女配和最佳摄影,保守的电影工业虽然不太情愿,但还是尽可能地接受了它。
这部亡命之徒电影极大地影响了审查制度,血腥暴力和反抗权力受到年轻观众大力追捧,它不曾预料、但已经诱发了好莱坞的革命,被电影史誉为新好莱坞的开端。
在不太远的将来,比蒂凭借《烽火赤焰万里情》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,汤恩写出《唐人街》和《碟中谍》,本顿自编自导《克莱默夫妇》,纽曼写出《超人》,而那个给唐纳薇拍照的柯蒂斯,他在30年后拍出《洛城机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