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业类型片会主动回避触及社会问题,太贴近现实就不是幻梦,无法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。即使忽略商业属性,电影并没有义务批判现实,但有不少韩国电影主动承担起文艺作品的社会责任,虽然电影不能解决具体困境,但它可以唤起更多关注。
《塑料大棚》是韩国女导演李率熙第一部长片作品,它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电影,但它深入社会肌理,直面老年人照护、普通人心理疾病等现代社会的症结,影片看起来沉稳、郑重,同时也很压抑,令人窒息。
基于电影学院严苛的学习和制作训练,李率熙在创作时保持着客观的立场。影片前半段着重表现文贞的坚韧,她离婚多年,唯一财产是个塑料大棚,没有感情生活,儿子即将出狱,她要租个房子,收拾破碎人生。
文贞有空会去老人院看望患痴呆症的母亲,这是义务,而她赖以为生的工作是照护两位老人,失明作家教授泰江对她不错,但太太华玉得了阿尔茨海默症,总是在说文贞要杀她。文贞总是微笑以对。
文贞这个人物源自李率熙导演的日常观察。她的妈妈原本喜欢志愿工作,但姥姥患了痴呆症以后,妈妈的心态逐渐变得矛盾。这种病情不可逆转,照护的工作没有边际,而且越来越难有回应,无论是病人还是照护者,都是在没有希望的路上挣扎。
文贞的微笑是单向的。泰江看不见,华玉看不懂,但这是她恢复坚韧的象征。与此同时,文贞经常自残,她无力对抗生活,只能惩罚自己,利用具体的疼痛转移生活的痛感。她知道这是病,她知道选择参加互助小组获得心理安慰没有意义,但她没钱去看精神科。这是最根本的原因。
偶尔也是有快乐的,文贞坐在租屋里看窗外灯火,这个场景令人憧憬,而她指挥泰江在空旷的停车场开车,甚至有了魔幻的刺激。然后丧钟突然敲响。
洗澡时华玉再次突发扭打文贞,推搡中意外身亡,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犹豫中文贞接到儿子电话,她决定掩盖这个意外。剧情从此急转直下。欧美影评人把《塑料大棚》归为黑色喜剧,但它并不是荒诞或反讽,而是黑色与悲剧的互相裹挟。
华玉的尸体会不会被发现?泰江会不会发现华玉是假的?这两个钩子牢牢勾住观众,再突然把观众推进深渊——确诊阿尔兹海默让泰江下定决心杀掉华玉之后再自杀,事实上他一直在这样计划,而即使他确认老太太不是华玉,他也没有停下这个动作。在泰江的价值观里,只有这样才能终结这首吞噬一切的悲歌。
韩国的塑料大棚是黑色的,《塑料大棚》整体氛围也是黑暗的,但李率熙导演认为这并不是韩国特有的,生老病死是现实一种,每个人终将遇到,只是处境的区别。而统计数据显示,日本每八天就会发生一起照护杀人事件,其中加害者年龄在60岁以上的将近六成。
最后文贞点燃了塑料大棚。关于燃烧,自然会联想到李沧东的《燃烧》,他是李率熙最喜欢的导演之一。文贞的儿子和他的狱友们能否脱离火海,文贞能否重启人生,就像《燃烧》中李钟洙最后是不是真的杀掉了本,观众会有不同的解读,李率熙也要让观众参与文贞的结局。
时代的齿轮正在碾过,所有在黑暗中跋涉的人都在寻找光,虽然这个动作不会有明确的结果,没有人知道光在何处、在什么时候出现。
但燃烧一定会有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