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文艺实践 2022.5.26

跟疫情有关的,就是早上朋友收到短信,在群里share了一下,我直接copy留作特殊时期的记录吧:

聚餐聚会,增进感情,本是人之常情,但特殊时期应有特殊安排。每位市民都是首都防疫的重要一员,减少流动、减少聚集是每个人的职责所在。温馨提示:抗疫大考关键期,请居家办公的市民朋友从我做起、从现在做起,不聚会、不串门、不出游、不扎堆,共同筑牢首都安全屏障。【北京防控办】

我们前天一起喝酒的时候还在感慨,在“禁止一切”的状态下,能约着喝酒,有一种别样的满足感。这系列日记不太想丢到人多的地方,跟这个关系很大:每个人持不同看法,纷争太多。

人,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?我们能够不死吗?我们需要为风险付出怎样的防范代价?这些其实是陆续都有讨论的,但我终究认为,人既然是一定要死的,那么需要创造出存在的意义,或者找到它过程中独有的、自我的部分。

一起喝点好酒。在这个初夏的傍晚,如果它就是意义本身呢?

我也研究过存在的意义这件事情,这也算是一个长期的哲学命题吧。不过其中有趣的一部分就叫做“日常生活”——只有对日常生活有好的认识和行动方案,才能支持“人生”。进一步,日常包括两个很重要的部分,一部分是创造性的,拍照、写字或者做饭,我用“日常文艺实践”来概括这部分;另一部分是审美性质的,比如喝更好的酒,品鉴咖啡,阅读,躺在草地上看云什么的。

这种日常,不断在产生微小的意义,并且连续和迭代;此外,这种日常,能不断滋润人的内心,保留某种方向感。

我在雾霾特别严重那两年,基本上只要空气质量优,我下午就会翘班,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溜达一圈。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敏感,让雾霾下生活的日子,一直都有末世感,比现在疫情的状态还要差——现在更多是荒谬感。

五月初定下计划,如果天气好就骑车,今天就是属于蓝天白云,空气非常好的状态,于是调整了一下公路车,开始骑行。遇到好的视角,就停下来拍照。非常愉快的13公里骑行,整个人也很舒展。

拍了几张很漂亮的云,share在群里了,也收获了其它朋友的云朵若干。于是疫情下的这样一天,就足够满意了,它很成功地“虚度”了一部分——这虚度的部分,更属于自己。

我以前在琢磨这个“日常文艺实践”的时候,还不是现在这个极权语境,那个时候有一种走在更加现代化的路上的假象。所以语境是在现代情状下,日常文艺实践如何能够抵抗人的异化,让人从工具性里跳脱出来;或者是后现代状况下,人为了谋生付出的时间足够少,他要如何去应对生活的虚无感,找到价值或者方向。

一晃20年,没想到现在的“日常文艺实践”,是我们跟极权之间最后的一点点屏障了。它让我们在失去自由的当下,还能为意义虚无找补一点什么。

晚上本来想喝掉最后一罐鸭池重口的酸啤酒,但是骑车下来,想要清凉一点,就拿了一罐欧米尼珀罗的直翎里蒙酸IPA,有非常重的香气,查了一下应该主要是加入了大量柠檬皮酿造,甜味压掉了柠檬的酸,口感十分特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