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钟楼大树底下动态喝酒 2022.5.6

昨天晚上,酒友们以“能喝尽喝”的心态又约了,其中一位刚解开14天居家隔离,他按捺不住急迫的喝酒心情,就攒了局。我中午喝了酒,算是已经达标了,就没去;一位酒友在家写论文,另一位准备驾校考试,也没去。

六个人的酒友群,三人经受住了考验,三人敬业地开了酒局,我们都有美好的明天——我们的明天都是被防疫管制驯化出来的崭新生活。

今晚,我们是要体验一下“动态喝酒”。北京取消了所有的堂食,对酒馆来说,活下去就必须提供外带。很多小型的精酿酒馆,都有自己的粉丝群,所以酒友会跑过去打上酒,门口喝;但前天开始是进一步不让在门口聚集,所以最好是打了酒,然后在路上溜达,喝完了正好转回去打上第二杯。因此,人们就创造出了“动态喝酒”这个词。

去的这个精酿酒馆,因为有很厉害的选酒能力,也有独特的渠道,所以算是有不少粉丝的。位置也不错,在鼓楼一带,附近溜达起来应该有意思。所以,今晚动态喝酒的目的地就是它了。我提前去踩了下点,有很合适的路线:走一小段胡同,就可以到钟楼北边的街心小广场,有几个四人一桌的户外棋桌,正好在大树底下就有一个。

在钟楼大树下喝杯酒好酒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是很“北京老城”的体验了。如果不是疫情和这动态喝酒,大抵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。晚上的局是四个酒友,一共带了五个保温杯,打了五杯酒,溜达过去。

这个夜晚突然降温,凉飕飕的;然后小广场是没有灯的,借着两边道路稀疏的路灯光线,有一种很暗的调子。一点冷一点暗,但是有酒友,就又是跟胡同区夜晚的露台那种感觉:彷佛是漂浮在不知名世界的一场酒局。很奇特。分享的第一杯酒是加拿大联合艺术这个酒厂的三倍帝国IPA:三倍是指投放的啤酒花是标准三倍的量,所以一般会带来更明确的风味和香气,帝国通常因为更多麦芽投放,会有更高的酒精度数。

一口喝下去,四个人都是说:好喝。生啤新鲜的酒花口感,真是让人沉迷。此外,虽然它苦度值很高,是80,但是喝下去,苦味很快散开来,冰爽酒体又反馈一点微微的甜,异常愉快。

第二杯是美国厂牌深陷的“树城朦胧”浑浊IPA,很大程度是被名字吸引的,但完全被第一款比下,没有留有什么特别印象(或许应该先喝它)。第三杯是联合艺术名为“樱桃派”的帝国酸艾尔,口感不错,樱桃的酸口,因为杏仁和香草调节得很特殊,好喝,不过我或许更喜欢彻底一点的果酸。

第四杯是英国厂牌北酿的“待客之道”,这是一款帝国世涛,它特别像是一个中国厂牌的酒:“待客之道”这个名字本来就还满符合传统人际交往;酒体里更是加了姜、芝麻、花生,特别像类似“芝麻花生姜糖酥”这样名字的地方小吃。味道很不错,味觉体验小奇特,姜、芝麻和坚果都能层次清楚的感受到,加上帝国世涛的咖啡感和独特香气,也算是小小的嗅觉味觉综合冒险。此外,跟前面的酸艾尔的杏仁味道还能小有呼应。

最后又是一杯帝国IPA,美国深陷的“塔霍深处”,应该是西海岸IPA的做法,以至于苦味表达的很明确,非常苦,很标准的在口腔维持长时间的苦味。还好这个时候,麻辣烫送来了。

我在踩点的时候,就在想,按北京这个管控趋势,将来外卖可以叫到某个胡同第三棵大杨树下,或者某后街从北向南第二个户外象棋桌了。结果我们就是让外卖送到了户外棋桌,立刻兑现了我的预估。

麻辣烫在这样冷的夜晚,是最好的食物了吧,而且配上最后这杯苦酒。你知道的,用手机打灯,四个人一起吃麻辣烫,会觉得真是无敌美食了。其实原本是打算叫火锅的,可惜户外没有电源,外卖只有电磁炉,所以只能想象一下下次带着卡式炉出来。

是的,强行在防疫管控之下,创造这种小的冒险和神奇的体验,很是希望能对冲掉无形的威圧感。

喝完了,开始滴雨,我们走回那家精酿酒馆。我又用保温杯续了一杯19号三倍帝国IPA,他们仨叫代驾准备换个地方继续喝。

我带着酒回来写这篇日记了。我本来只是想记录一下喝酒的,但是想想疫情这个大背景,写着写着它还是一份“大流行文本”了。于是发了个推:

突然有那种,“该我写日记了”的心态。

我是打算坚持写下来。相比之下,还是小有庆幸的,因为我既不需要像武汉那时候写日记备受争议,也不需要像西安那时候写日记要呼救;经历了上海我们所有人都麻木了,都接受了一切的现实,相反,写日记真的可能更关心生活本身了。如果在这样的残酷、野蛮和荒谬里面,通过酒,获得一点点生活,那真的算是幸事。没有其他手段的时候,生活本身也成为了抗争。

酒馆老板在门口,搂着一个酒友,指着酒馆说,你看看,强国啊,这是我自己的酒馆,我自己不能进入,你说厉害不厉害,这就是他妈的强国啊。